查看原文
其他

弘博头条|遗产保护之路就是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

2016-06-12 弘博网


6月11日,碧空如洗,清风习习,翠绿无边的圆明园在一片明媚之中迎来了北京市2016年“文化遗产日”主会场活动。



圆明园景色


热烈磅礴的太平锣鼓拉开了活动序幕,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小峰担任主持。会上介绍了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情况,阐释了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及实践,首发北京市文物局编撰的《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图书第三部之《文物背后的法律故事》,见证文保志愿者许下誓言,举行了圆明园公众考古活动启动仪式,也喜迎第11个徒步行业分会——市文物局徒步分会的授牌。



活动现场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原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局长

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张中华主任和发掘队员代表

授予考古证照及考古工具

把握机遇,打造北京的“金名片”

3000多年建城史

860多年建都史

这就是古都北京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北京拥有:

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

1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6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600多万件/套可移动文物;

其中珍贵文物数占全国的22%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市一张“金名片”


北京市副市长王宁为主会场致辞,他讲道“今年文物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快速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总体格局逐步形成,文物保护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文物修缮工作逐步加强。市政级财政累计投入55亿多元用于文物保护,保护力度空前,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的局面得到极大缓解,文物周边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他也指出,如何围绕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文物工作,是我们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文化遗产要与当代生活相关联


文化遗产不仅是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属于”不仅是拥有,更重要的是与当代生活相关联,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与城市建设相融合,保护之路就是不断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


公众考古活动再度亮相北京市“文化遗产日”,今年的地点选取在圆明园西洋楼远瀛观遗址。考古志愿者和观众可在考古现场近距离观摩考古队员,体验科学考古过程。普及科学考古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广大市民对共同保护地下文物的责任意识。据悉未来北京市文物局也将继续深入探索“公众考古”新形式,使文化遗产摆脱封闭,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公共考古现场


今年的另一个亮点活动,即秉承着“徒步+遗产”新思路的“走进 52 29221 52 15262 0 0 3062 0 0:00:09 0:00:04 0:00:05 3062化遗产、共享中华文明”徒步大会。徒步,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全民健身运动,目前,北京市经常参与徒步运动的人口数量已经多达260余万,覆盖面非常广泛。会上也迎来了第11个徒步行业分会——市文物局徒步分会,让“徒步+”的概念再添一抹新鲜的可能性。



遗产日当天徒步路线全程6.5公里

贯穿圆明园景区20个著名景点

文化遗产融入北京现代生活的实践


当天《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展》、《遗产日解读——让文化遗产融入北京现代生活》、《大美西山历史文化带图片展》、《海淀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四项展览也在圆明园正觉寺的三圣殿、天王殿、西五佛殿以及室外区域进行展出。



展览现场


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是避免城乡记忆消失的有力保障,目前北京已做了不少尝试:元大都重要历史建筑遗存万松老人塔,解决了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并对周边环境实施整治,打造成读书空间,成为一处读书、借书、淘书场所;崇文门至东南角楼一线的明城墙遗址经过修复和周边环境整治后,建设成明城墙遗址公园,开展了一系列市民文化活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挖掘整合资源,打造国学文化品牌,成为国学礼仪大课堂……这种例子有很多,期待以后看到更多更成功地“融入”。



将万松老人塔的空间打造为公共阅读空间


“文化遗产日”仅仅一天,但文化遗产面向公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历程还一直在继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今日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